2021年已逝。
我們在歲末年初之時,回望過去的一年。
這一年里,世界仍處于疫情籠罩之下。所幸,有了此前攢下的經驗,我們應對起來便更顯從容。
(來源:南方電網報 作者:帥泉)
我國經濟社會活動逐漸復蘇。被稱作經濟晴雨表的電力,輝映出復蘇浪潮中洶涌澎湃的動力。甚至,全國多地出現了多年未有的電力供應趨緊狀況。惟其艱難,方顯本色。電力行業堅守住能源安全,保障了電力可靠供應,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電力需要。
另一方面,全球低碳化趨勢持續推進,我國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,在能源電力這一碳排放量最大的領域行業,以實際行動朝著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邁進。
由此,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,一大批新能源項目投資建設,頭部企業帶動發起,行業產業鏈、生態圈慢慢打造成型……一場更加廣泛而深刻的變革,正在發生。這激蕩的變化,或將在新的一年持續。
執行有序用電,保供守住民生底線
如果要盤點2021年電力行業的大事,相信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有序用電。
電力供應趨緊的情況,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未曾出現。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,電力產能過剩,怎么會用電緊張呢?市民已經許多年沒有聽到“錯峰用電”的字眼了。
然而,在這一年,電力趨緊狀況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。而且,有些地方從年初就開始了。
其時,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內蒙古等省份限電。情況最為嚴重的湖南,甚至出現寫字樓斷電,電梯停運,員工無奈爬樓梯的情況。
根據當時公開的數據,2020年12月,湖南、江西用電負荷均創歷史新高,甚至超過夏季負荷。
關于用電負荷激增的原因,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: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,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。也就是說,這是經濟復蘇與氣溫驟降雙重因素所致。
氣溫降低的因素,在缺乏集中采暖的南方,影響更為顯著。2021年1月11日,南方電網統調最高負荷達1.97億千瓦峰值。這是南方電網公司成立以來,首次連續5日出現冬季日用電負荷與夏季高峰時段相當的情況。
南網總調相關專家表示,受電煤燃氣供應緊張、水電枯水期發電能力下降以及線路覆冰嚴重等多重因素影響,電力供應持續偏緊,緊急錯峰、避峰風險加大。
彼時,南方電網公司密切跟進電力供需趨勢變化,持續做好防冰抗冰工作,深挖電源側頂峰能力,加強負荷側管理,精心做好供電服務,全力應對本次極寒天氣,確保大電網安全穩定及電力有序供應。
一些行業專家認為,電力行業傳統“迎峰度夏”的狀況被徹底扭轉,要兼顧“迎峰度冬”。而更嚴峻的形勢還在后頭。到了夏秋季節,我國迎來了一場范圍更大、時間更持久的錯避峰用電。
2021年7月,全國日用電量刷新歷史紀錄,當月14日達到271.87億千瓦時,比上一年夏季的最高值增長超過了10%?!拔靼餐k姟痹掝}沖上了微博熱搜。9月,江蘇、廣東、云南、浙江等20多個省份相繼啟動有序用電,多地工業企業被要求錯峰用電。情況最嚴峻的東北地區,受限電影響的范圍甚至波及居民。國家電網客服工作人員對媒體稱,整個電網有崩潰的危險,才采取了對居民緊急限電的措施。待電力供需緊張情況緩解后,會優先恢復居民用電。
在需求增長與燃煤供應偏緊、價格持續高位運行、新能源出力不穩等因素疊加下,供電矛盾緊張,這次錯避峰有序用電一直持續到11月。期間,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在多個場合重申電力保供的重要性。煤電的穩定出力兜底,加上大電網統籌調配資源的能力,最終讓行業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。
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(以下簡稱“中電聯”)理事長辛保安在今年協會新年賀詞中稱,電力需求長時間處于緊平衡狀態。全行業服從大局、通力合作,全力落實國家調控措施,發電供熱企業千方百計保供,電網企業優化調度運行、加強網間互濟,并配合政府做好需求側管理,守住了民生底線。
而對于冬春季節的保供電形勢,中電聯召開專題會議分析,隨著冬季到來,用電高峰期、冬季供暖期、水電枯水期三期疊加,電力供需呈現“全國緊平衡、局部有缺口、燃料是關鍵、安全壓力大”的形勢和特點,大戰大考還在繼續。
電改加速市場化,未來仍需持續發力
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,2021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約3.5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5.7%,占全社會用電量的40%以上。
這份成績單的背后,是一系列電改市場化政策的推行落地。如,首批8個電力現貨市場進入長周期結算試運行,并啟動第二批省級電力現貨新試點,省間電力現貨市場進入實質性建設和運行階段,跨省跨區交易破冰。全面放開煤電上網電價,擴大交易價格浮動比例,引入電網代理購電機制,取消工商業目錄電價,推動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。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,峰谷電價價差原則上不低于4:1,并建立尖峰電價機制……
當新一輪電改走過第六個年頭,行業規則的制定者、修編者,或是執行者,都蹚進了更深的水域,取得了成績和突破,對市場化的理解和認識也更為深刻。電力體制改革,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,均有了顯著變化。
而在與電改相關的領域,一些同樣深刻的變化也在發生。
比如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,到年底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結束時,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.79億噸,累計成交額76.61億元,履約完成率為99.5%。電力行業從業者有理由憧憬,通過持續改革,未來能看到電碳市場深入融合發展的時日。
再比如,在充分市場化競爭的汽車行業,2011年,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.5萬輛和352.1萬輛,同比增長分別為159.5%、157.5%,汽車“電動化”潮流已不可逆轉。這更加刺激著電力行業,要通過改革釋放潛能,提供更為充足和優質的電能,為相關產業發展助力。
客觀地說,我國距建成電力市場仍有一定距離。革命遠未成功,在新的一年,甚至未來若干年內,電力行業仍需加倍努力,持續優化中國特色制度下的電力市場環境。
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,更推動著電改勢在必行,這一方面給了從業者們一往無前、破釜沉舟的信念和勇氣,另一方面也讓行業面臨重重疊疊的矛盾困難。國際上,能源電力市場價格高企,安全可靠、清潔低碳、便捷便宜的“能源不可能三角”問題依然存在,因政治因素干擾正常的能源交易情況也屢有發生,我國“端好能源飯碗”的自主性變得更為迫切。
202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,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、局長章建華發布了能源工作的七大重點任務,首要任務即全力保障能源安全。要繼續發揮煤炭“壓艙石”作用,有效發揮煤電基礎性調節性作用,扎實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。
當然,還要堅定不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,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;全方位拓展能源國際合作,穩步提升我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影響力。
2021年的激蕩變化,在2022年或將延續下去。正應了那句話:改革,永遠只有進行時,沒有完成時。
新型電力系統提出,“雙碳”目標有了行業方向
自碳達峰、碳中和提出以來,似乎沒有什么比氣候問題,更惹全球長期矚目。近年來,全球變暖顯而易見。極端天氣似乎也越來越多。
但就我國來論,2021年,我們經歷從1月局部地區罕見的寒潮,到7月河南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的侵襲。
雖說目前的科學,尚難將極端天氣與碳排放、全球變暖構筑直接的因果關聯,但一種幾乎被公認的觀點是,如果對全球變暖狀況不加以阻止,人類生存的地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遭受空前劫難。
而對于碳排放,能源電力行業承擔了不少義務和責任。國際能源署統計數據顯示,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發電與供熱、交通運輸、制造業與建筑業三個領域,分別占比43%、26%、17%。能源發電與供熱領域占比最大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,我國情況也大體相當。從各種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看,電力行業碳排放在全行業占比約四成,規模最大。
因此,才有了那句話: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,能源是主戰場,電力是主力軍。
電力行業該怎么干?2021年,我國提出了明確的方向。
2021年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,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,控制化石能源總量,著力提高利用效能,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,深化電力體制改革,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
有關電力行業的一場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大幕被拉開。
關于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思路、理念,業內展開了豐富討論,專家學者各抒己見,百家爭鳴。一項需共同遵循的法則是:要不斷提升新能源的裝機和電量占比。國家明確提出,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%左右,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。
這意味著,傳統的電力系統將要進行巨大的變革。隨著新能源大量替代常規電源,電力系統的運行機理將發生深刻變化,平衡模式由“源隨荷動”的實時平衡,逐步向“源網荷儲協調互動”的非完全實時平衡轉變。這無疑對于整個系統的靈活性、智能化水平,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因此,構建這一系統,必須將源、網、荷、儲各環節有機整合起來,在發、輸、變、配、用等各環節全面發力,形成多維協同的智慧電力生態系統。這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。
一些變化已經發生。經過連續多年的大規模增長后,光伏、陸上風電告別補貼,實現平價上網;海上風電也將在新的一年直面取消中央財政補貼的重大挑戰。新能源均將走上平價之路。
儲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。2021年7月,《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》發布,明確新型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;鼓勵健全新型儲能價格機制。長期制約儲能發展的成本疏導難題,看到了解決思路和辦法。